我父亲是搞无线电的,浙大的高材生,我很骄傲。小时候家里的木板床就是他的工作台,经常放着电烙铁、焊台、电子元器件、万用表等各种玩意。记忆中暗黄的灯光下不时冒出几缕焊锡的烟,是我现在对创客的模糊印象,也是我成为一名伪创客的前传。
我想,如果我父亲选择成为一名创客,接下来的事情可能是这样的:花掉家里的很多积蓄,因此穷困潦倒;没单位给你分房子,所以说不定得睡大街;娶不到老婆,因为没人敢把女儿嫁给你;潜心开发一年半载,把东西搞出来了,结果没人买……然后就没有我了。(庆幸的感觉油然而生啊!)
创客只是一种爱好
其实我不太懂创客,甚至是完全不懂。我从来没有去过创客空间,也没有参加过创客的活动,平时接触的圈子也少有创客。在我的理解里,创客不一定是某一类人,也很难明确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创客而什么又不是。或者说,只要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动手玩技术、做开发,或者和别人合作,一起搞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出来,那么就应该算是创客了。
并不一定抱着商业化的目的,也不一定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——如果把这些因素纳入“创客”的考核指标,我觉得太复杂了。创客只是一粒兴趣爱好的种子而已,一粒可能长出各种东西的种子。无论它栽在哪(自己在家玩?到创客空间大家一起玩?自己成立公司玩?)、会长出什么东西(仅送给周围的朋友?点名时间上小规模销售?快速商业化?),它还是种子。
只是现在的商业土壤太丰沃了,使得我们人为地为创客贴上各种自己主观上的标签和假设,甚至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,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。
商业化的“创客”
商业化的创客,只是创客这粒兴趣爱好的种子所萌芽出的其中一种必然的结果。如果选择这个方向,就不只是兴趣爱好的问题了。我们得组建我们的团队、定位好目标用户、评估并预测好现金流、销售渠道的精耕细作等等一箩筐的事情。
慢慢地我们会发现,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如之前那么纯粹了。如果我们成就感仅仅来自于创造某个东西的结果,而不是商业上的成功,也许创客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消失殆尽。
而且一旦选择商业化,必然意味着兴趣爱好向商业竞争的转变。所“创造”的产品,偶尔也需要屈服于商业竞争策略。比如智能水杯Cuptime是我在去年2月份就想要做的产品,但是因为策略上的考虑,我们直到今年5月才开始着手这个产品的开发。如果是一个纯创客作品,Cuptime应该会有保温功能、不锈钢内胆等一些可以让产品看上去更牛X的设计,但要进入商业化阶段,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周期都是无法保证的,这些功能都只能舍弃。
Cuptime的众筹效果非常不错,但是这其实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事情。起初我们的想法很简单,做一款国内国外没人做的东西出来,同时能解决身边亲人、朋友的一些问题,零售就算没什么人买,至少可以做一些集团采购单,把开发成本赚回来就够了。也就是说,Cuptime是一款做好了商业化的准备和预期,但并不一定要求商业化结果的一款产品。但相对于创造Cuptime这个产品,成功商业化为我带来的成就感,要远高于创造产品的结果,而且也是我们努力去做的事情。
创客与“创客”
我比较赞同“创客没被玩坏,只是刚开始”,因为创客及创客商业化的土壤确实越来越丰沃,机会确实特别多。但是我有点担心“创客运动”,我总感觉凡事一旦被赋予某某运动的概念,往往就伴随着盲目及不理性。尤其是充满想像力与自由基因的创客,更容易头脑发热。
此外,创客与“创客”之间,并没有本质的区别,同样是一粒基于兴趣爱好的种子,无非是培育方向的问题。关键是,满足自己的成就感,这个过程对于二者来说,是殊途同归的。
(若无特别注明,雷锋网文章皆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原文链接: http://www.leiphone.com/true-or-fause-makers.html
您可能也喜欢: | ||||
![]() 越来越“专业”的创客马拉松 |
![]() 追本溯源:什么是创客文化 |
![]() 玩不坏的创客,失不掉的乐趣 |
![]() 创客没被玩坏,只是刚开始 |
![]() 请正确使用创客概念 |
无觅 |